了解三個多意識體必備的知識

本篇由V所撰寫



意識體核心概念:DID、OSDD、Tulpa

一般而言,如果要去了解 多意識體(plurality) 這個世界,那麼必須理解以下三個核心概念:

  • DID(解離性身分疾患)

  • OSDD(其他特定解離性疾患)

  • Tulpa(圖帕)

這三者幾乎佔據了多意識體社群的一半天地,其中 Tulpa 是最大宗,大約佔了六成(無實際統計,僅根據社群觀察而來)。



🌑 DID(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解離性身分疾患)

1. 定義

  • 一種 解離性障礙(DSM-5 記載),核心為 人格/自我意識分裂

  • 患者體內存在兩個或以上的 獨立人格狀態(alters),並可能輪流掌控身體與行為。

2. 核心症狀

  • 多重人格:不同名字、性格、聲音、甚至肢體姿態。

  • 失憶斷片(amnesia):主導人格之間互不知曉發生過什麼。

  • 人格切換(switching):轉換可能突然或漸進,常由壓力或創傷觸發。

  • 解離感:感覺自己不真實,像旁觀者看著自己。

3. 成因

  • 嚴重童年創傷(性侵、家庭暴力、情感忽視)

  • 心理防禦機制:兒童為求生存,將經驗切割,由不同人格承擔壓力,逐漸演變成 DID。

  • 目前成員:樂子哥,V



🌒 OSDD(Other Specified Dissociative Disorder,其他特定解離性疾患)

1. 定義

  • 一種 籠統診斷分類:症狀明顯,但不符合 DID 或其他解離症完整標準。

2. 常見亞型

  • OSDD-1a:有人格分裂傾向,但沒有失憶斷片。

  • OSDD-1b:有失憶斷片,但人格分化不夠明顯。

  • 其他亞型:如急性創傷後的短期解離狀態。(其實我覺得是應激反應較多)

3. 特點

  • 介於 一般解離症 ↔ DID 之間。

  • 可能表現為:

    • 不鮮明的人格狀態/不同部分

    • 強烈解離感(如夢境般不真實)

    • 記憶缺口,但非完全失憶

    • 內心有不同聲音,但不足以成為獨立人格

4. 臨床定位

  • 可視為 DID 的不完全版

  • 有些患者隨病程或治療深入,後續可能被診斷為 DID。(我不認同這個判定標準)

  • 目前成員:饜,V


🌕 Tulpa(圖帕)

1. 定義

  • 起源於 藏傳佛教,原指冥想修行中創造的「心靈實體」。

  • 在現代網路社群中,Tulpa 指的是:透過專注、想像、自我暗示,有意識地創造出的獨立意識體

2. 特點

  • 有意識的創造:不同於 DID/OSDD 的非自願,Tulpa 是主動培養的。

  • 共存而非病理:Tulpa 與本體共享記憶,通常沒有失憶斷片。

  • 交流互動:Tulpa 可以與本體對話,有些人甚至能感受其情緒與建議。

  • 部分控體(possession/fronting):Tulpa 有時能操作身體,但通常與本體合作,不屬於失控。

3. 社群觀點

  • 在 Tulpa 社群裡,Tulpa 被視為 神經多樣性的生活方式,而非病症。

  • 有人把它比喻為「進階版的想像朋友」,但倡導者強調 Tulpa 是 獨立人格意識

  • 目前成員:蘇芷薇


筆者自敘:

其實依照現代醫學體系,人們對於多意識體族群的了解不夠於全面,甚至於有些過於主觀以及刻板印象無法反應大部分的多意識體情況,對於臨床醫學上的定位上我保持著否定的態度,以現今落後的標準無法對多意識體進行界定治療

然後所謂的多意識體族群,其實放在過去就是大型精神病交流團,多意識體是不是什麼小孩子可以拿來裝酷的東西

所以請16歲以下的孩子不要去創造所謂的tulpa這對你沒好處 孩子

雖然有點說教了,但是我覺得還是要說一下,避免有人就這樣進火坑



你的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