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并非原创,原文为Novelpia小说站的 NTK 所写,一位我非常喜欢的官能小说家,他是Novelpia公认的官能顶级大师之一。
由于这篇是一篇教学文章,总共就十篇,故不另开一本,且我会筛选片段作为主题发表。
若有人想翻译这本,请联系我删除这篇文章。
原文地址:https://novelpia.com/novel/2272(如何写一篇小说)
小说是什么?
我偶尔会扮演一个身份不明的匿名写手“某某君”,帮别人修改小说,自娱自乐一下。
我改稿子可不是为了装逼,纯粹是喜欢看别人写小说。
尤其如果对方写的是带颜色的小说,我会改得更仔细、更认真。所以,如果有人在网上求修改意见,说不定就能看到我“某某君”的身影。搞不好已经有人认出我来了。
要是能完全离群索居还活得滋润就好了,可惜我做不到。所以每当写不出东西的时候,我就会去改别人的稿子。没想到这居然有助于缓解我的精神问题,所以偶尔会做做。
到目前为止,我已经“祸害”了两位数的作者,他们的作品都被我改得面目全非。
如果你看到某篇小说突然被翻新了,那说不定就是我的“杰作”。
对不住了各位。
在修改这么多“新手”作品的过程中,我经常会问一个问题:
某某君:小说是什么?
求修改者:额……
作为读者,你可能会想:这人想写小说,居然连小说是什么都不知道?
但实际上,很多人被问到“小说是什么”的时候,都答不上来。
就算能答上来,只要稍微追问几句,他们也会哑口无言。
某某君:小说是什么?
A:故事?
某某君:那故事又是什么?
A:对话和场景的串联?
没错。
更具体地说:
对话 + 场景 = 画面、场景 > 画面串联起来就是情节 > 用文字描绘出来就是小说。
大概就是这样。
写小说的人首先要注意的也是这三点。
小说有一个非常显而易见却又非常重要的特性:
它完全由文字构成。
这是小说的优势,也是它的劣势。
对话、场景,以及作者脑海中的一切,都必须用文字描绘出来。
这种描绘必须随着情节和时间的推移而展开。
写小说的作者永远无法逃脱这两种限制。
而且,也不应该逃脱。
作者必须仅凭文字,就将对话、场景和情节展现出来。
这里的对话指人物,场景指空间,情节指时间。
人物在特定空间中的行为和事件,随着时间的推移用文字串联起来。
这就是我理解的小说。我没专门学过写作,所以这只是我个人的理解,不过我确实是这么想的。
那么,作者要描绘的是「随着时间推移,在特定空间中发生的事件以及其中的人物」。
很多人可以轻松地描绘出空间、事件和人物。
但是,一旦把这些元素按照时间顺序串联起来……读者就会感觉到故事的扭曲和不自然。
小说新手最容易迷失的地方就在这里。
随着时间推移展开故事的规则是:故事必须连贯,不能偏离轨道。
而且,必须有趣。
单纯的情节直线推进并不会让故事变得有趣。
故事需要曲折起伏,才能引人入胜。
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起承转合,或者说是情节的悬念。
因此,小说是“随着时间推移,空间、事件和人物的集合”;而有趣的小说是「随着时间推移,空间、事件和人物不断变化和波动的集合」。
我想写出超燃的场景!
很多写小说的人最初的创作欲望就是「想把自己脑子里超燃的场景展现出来」。
因此,为了描绘“超燃的角色”和“超燃的场景”,他们需要创造“超燃的时间线”。
但问题是,很多人无法很好地把握这个随着时间推移而层层递进的过程,也无法塑造出丰满的人物形象。
超燃的场景,或者说“高潮”,本身并没有错。
在故事的铺垫之后,突然峰回路转,制造紧张刺激的氛围,冲击读者的感官,可以让故事避免沉闷。
但是,如果这种冲击过于强烈,严重影响了之前的铺垫,那就适得其反了。
随着时间展开的情节,并非仅仅是一个孤立的场景。
它是由之前一个又一个场景堆叠而成。
如果只存在上面的场景,而没有下面的铺垫,那它只是一个场景,而不是小说。
如果这些场景衔接的过程中失去了平衡,即使堆叠起来,也会显得突兀怪异。
这个事件合理吗?
这个角色这样做符合他的性格吗?
就像搭积木一样,如果上面的积木和下面的积木不匹配,就会让人感觉不舒服,这就是缺乏逻辑性。如果积木的形状根本就不匹配,却硬要放在一起,那就是缺乏合理性。
为了一个高光时刻,强行加入不合理的场景,会破坏故事的逻辑性。
而那些不合常理的行为、明显的违和感,以及为了作者的私心而强行加入的场景,则会破坏故事的合理性。
对于一个新手作者来说,为了一个超燃的场景而牺牲逻辑性和合理性,代价太大了。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逻辑性和合理性不符的场景呢?
大多数情况下,是因为作者为了追求“超燃的场景”,而强行加入了与角色性格、行为或场景不符的元素。
或者,是因为作者忘记了之前的情节和设定。
其中,新手作者最常犯的错误就是为了“超燃的场景”而强行加入不合理的元素。
所谓强行加入,就是指不符合角色性格、行为或场景,为了达到某种效果而硬塞进去的元素。这样做会严重破坏人物和事件的完整性。
我理解你想写出超燃的场景,但为什么写到这个场景就卡住了呢?
我给出的答案通常是:
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
「为什么?」
如果你自己都无法立即回答这些问题,那么这个场景就是缺乏逻辑性和合理性的。
即使你能回答,但答案与之前的设定相矛盾,那也是错误的答案。
如果你能回答大部分“为什么”,但仍然写不出这个场景,那就是另有原因了。
你是否为了这个高潮,为了这一刻,做了充分的铺垫?
人们称之为伏笔。
预先计划好后面的情节,并在前面埋下伏笔,为突如其来的转折做好铺垫。
有时候,作者会误以为「只有我知道的事情」读者也知道。
他们缺乏客观审视自己作品的能力。
你强行制造了一个转折,却发现无法圆回来?
有时候,作者故意少给信息,以制造反转。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圆回来也是有限度的」。
故意少给信息制造反转是好的,但如果反转得太过分,就变成了强行解释。
如果后面的描写是为了解释作者的设定,而不是为了推动故事发展,那么这个场景就已经脱离了小说的范畴。
无法圆回来的高潮会对小说造成致命打击。
那么,如何才能避免强行加入不合理的元素,让场景衔接得更自然呢?
答案是:计划。
大多数新手作者的通病就是「不计划就开写」。
有一种说法叫“即兴写作”和“计划写作”,很多人对这两种写作方式存在误解。
所谓即兴写作,指的是「即兴地制定计划」。
这可不是什么天才的证明,也不是天才的基本条件。
即兴写作的人也会制定计划。
在写某个场景之前,先计划好整个故事的走向。
在写作过程中,如果突然有了新的灵感,可能需要重新计划,甚至推翻之前的设定。
在这个过程中,“想写出超燃场景的欲望”可能会被“计划带来的压力”所淹没。
如果你能承受这种压力,或者即使承受压力也想继续写下去……恭喜你,你拥有了写小说最重要的天赋。
为了看不见的部分
写作前制定计划,乍一看似乎是多此一举。
画一棵树,需要连根部的形状都考虑进去吗?我又不画根部。
喜欢一个人,需要了解ta的内心吗?我就是喜欢ta的外表。
吃盐,不就是图个咸味吗?我管它产自哪里。咸的就是盐。
读者可以这样想。
但作者最好还是了解这些「看不见的部分」。
即使不了解也能写,但了解会让你的作品更有深度。
它能让你的描写更立体,更自由。
有时候,一些自认为已经掌握了写作技巧的人,会觉得自己的作品好像少了点什么,却又说不清到底少了什么。
在这种“说不清少了什么”的情况下,作者最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场景的另一面”的缺失。
都说我的人物不够立体,到底哪里不立体?
要想让人物立体起来,该怎么做?
都说我的情节不合理,太突兀,该怎么让它更自然?
我的世界观该如何设定才能更有吸引力?
如何提高读者的代入感?
对话不自然,是因为角色的行为和性格不够饱满。
他会说这种话吗?好像不太像啊。
这是因为作者没有和角色进行充分的“对话”。
塑造角色时,最好设定好角色的喜好、性格、习惯和心理阴影。
仅仅设定「这个角色喜欢什么,有什么魅力」是不够的,这样的人物缺乏立体感。
场景不自然,是因为对空间的构思和设计不够充分。
在这种情况下发生这种事,合理吗?自然吗?
这是因为作者自己都没有完全理解这个场景。
要描绘一个场景,作者必须了解这个场景中所有元素的来龙去脉。
他为什么要这样做?这件事为什么会发生?是谁做的?是怎么发生的?
只有对话和场景都自然了,情节才能自然地展开。
要描绘“看得见”的部分,就必须理解“看不见”的部分。
即使这些“看不见”的部分没有在小说中直接出现,作者也应该时刻意识到它们的存在。
就像拍电影一样,要拍好一个场景,就必须了解镜头之外的情况。
因为“看不见”的部分,也可能会随着镜头的移动而出现在画面中。
即使没有直接出现,它们也会通过光线、氛围和细节来影响场景的呈现。
为此,作者必须不断地向角色和自己的小说提问“为什么”。
你为什么这样做?
你为什么喜欢这个?
你为什么讨厌这个?
你讨厌这个的原因是什么?
如果是因为那件事而讨厌,那件事又是为什么发生的?
这件事在这个世界里是理所当然的吗?
如果是理所当然的,其他人也这么认为吗?
主角会怎么想?
你最近是怎么看待这件事的?
作者了解的信息越多,虽然会更累,但也能更自由地进行描写。
作者可以通过控制信息的隐藏和展现,在小说中埋下伏笔,并决定伏笔的隐蔽程度。
主角昨天吃的苹果坏了,坏掉的苹果是谁给的,为什么要给?
即使不直接说明,如果这个送苹果的人平时和主角很要好,却又对主角怀有嫉妒,而这种嫉妒源于家庭环境带来的压力,那么就可以描写他送苹果后感到愧疚,担心主角的场景。主角因为吃坏肚子而在重要的比赛中失利,而送苹果的人也因为愧疚而一蹶不振。最后,当他去医院探望主角,问主角想吃什么时,主角说想吃他送的那个苹果,他顿时泪流满面。
作者是否了解这些信息,是否预先计划好,都会影响小说的呈现。
作者可以不直接解释,而是通过伏笔和氛围来暗示,这就是我所说的“暗线描写”。
我认为,能否熟练地运用明线和暗线描写,决定了描写深度的层次。
一定要这样做吗?
并非必须。
但这样做确实有助于提升描写深度,让每一个场景都更加引人入胜。
通过对角色细微动作的描写,可以增强场景的深度。
主角每次挠头、伸懒腰、靠近女主时,女主都会吓一跳。
后来,女主的爸爸或哥哥突然出现,因为一件小事就打了女主一顿。
通过“女主为什么会有这种反应”这个只有作者才知道的信息,就可以很自然地解释这一切。
他为什么这样做?
他为什么做不到?
为什么不行?
为什么可以?
不断地向空间和人物提问,这些信息都可以用来增强故事的深度。
最后,最重要的一点是,不要把所有信息都一股脑地倒出来。
作者在写作时,应该时刻自省:
「我为什么要在这里写这段描写?」
「现在有必要写这个吗?」
「为什么?」
如果没必要,就大胆删掉。
如果只需要稍微暗示一下,就用隐晦的方式表达。
如果必须解释清楚,就用自然的方式呈现。
那些隐藏在文字背后的信息,可以让读者反复品味,回味无穷。
一篇好的小说,不是读一遍就结束,而是值得反复阅读。
而且,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感受。
“看不见”的部分,赋予了描写立体感。
但无论如何,表面上的文字一定要简洁流畅。
文字与画面
写作是一件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事情。
即使是再不会写的人,只要肯下功夫,写作水平也会稳定进步。
反之,即使再怎么教,不肯努力的人也写不好。
这是因为写作与作者的思维方式息息相关。
如果作者的思维方式有问题,就会直接体现在文字上。
除非作者的思维方式得到纠正,否则别人再怎么教也无济于事。
作者必须在自己的脑海中建立起正确的写作方式。
那么,「适合小说的写作方式」到底是什么呢?
大多数人会回答:「模仿优秀作家的作品」。
为什么要模仿呢?
因为像他们那样写就是好文章吗?
为什么像他们那样写就是好文章?他们又是为什么能写出好文章呢?
很多人无法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
每个人的写作方式和表达方式都不一样。
所以很难说清楚为什么ta写得好。
但是ta确实写得好啊?
所以,这到底为什么是好文章……?
答案其实很简单。
回想一下你读小说时的感受就明白了。
好的小说,读起来就像画面在脑海中浮现一样,代入感很强。
场景、人物的情感、样貌、背景,一切都栩栩如生,甚至连没有描写的细节都能想象出来。
能够将作者想象的画面清晰地传达给读者的文字,就是小说中的好文字。
那么,如何才能将作者想象的画面“清晰地”传达给读者呢?
前面说过,小说是由一个个场景按照时间顺序串联而成。
场景必须连贯,作者必须不断地向读者传递场景信息。
这里,作者必须意识到自己要传达的不是静止的画面,而是动态的场景。
在这个动态的场景中,作者必须不停的问他们自己 “我真正想表达的是什么”。
例如,描写主角到达韩国首尔江南街头的情景。
主角为什么要去江南?
他是第一次去江南吗?还是去过很多次?
江南这个地点重要吗?
下面举几个例子:
作者:在这个小说里,江南站只是一个普通的场所,主角只是要去那里见个人。
主角到了江南站。
作者:在这个小说里,江南站是一个与现实世界不同的地方。主角是第一次来这里,他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
「哇……」
主角刚到江南,就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背着巨大物品在空中飞来飞去的人们,高耸入云、望不到顶的竹子状建筑,仿佛感觉不到夏天炎热似的穿着打扮。
一个女人的穿着却反其道而行之,完全无视了夏天的存在。
吸引眼球的粉色泳衣式服装,白皙的皮肤,以及略显锋利的黑色指甲。
咚!!
「hia!」
女人瞪着他,跺脚的声音吓了主角一跳,他赶紧移开视线,看向女人的上方。
女人的身后是一块巨大的广告牌,上面写着“武功学院”。
她大概就是那个武功学院的学生……武林中人吧。
这两个例子中,首先要注意的是“信息量”。
除了“主角到了江南”之外,读者还需要知道更多信息吗?
有必要在这里交代这些信息吗?
作者必须判断自己想传达的信息是否有必要,是否重要。
其次,阅读第二个例子,试着在脑海中勾勒画面,你会发现:
故事的展开,描写的顺序,决定了“读者的想象顺序”,也就是“看不见的眼睛”的“视线流动”。
在上面的场景中,读者首先会想象主角发出感叹的声音,然后环顾四周,看到背着巨大物品飞行的人们、高耸的建筑,视线再次回到周围的人群。
这种上下左右的视线流动,自然地传达了“主角四处张望”的画面。
拟声词可以用来压缩动作,快速、强烈、简洁、动态地传达画面。
结合描写,可以用来强调动作,也可以用来简洁地描写动作。
如果不理解这一点,只用拟声词来反复描写动作,有时会显得非常模糊。
因为在作者的脑海中,这可能是非常精彩的动作,但在读者的脑海中,可能只是些胡乱挥舞的动作。
集中注意力,连接画面,想象主角的动作,感受周围的氛围。
写小说时,拥有「移动看不见的镜头」的意识非常重要。
在上面的场景中,读者的“看不见的眼睛”自然地转向了站在背景中的女人。
对这个女人的描写越多,就相当于把镜头对准了她。
描写的集中,相当于作者在告诉读者“请注意这里”;反之,像“主角到了江南站”这样一句话带过,就相当于“知道这里有个人就行了,不用特别关注”,这是对背景的处理。
对场景的衔接、集中和流动把握得越好,就越能自如地控制场景的节奏和密度,例如,让某个场景的描写更加细腻,更加引人入胜。
反过来说,如果不是为了刻意延长读者在某个场景的停留时间,增加场景的密度,那么过多的信息和描写反而会让读者感到眼花缭乱,不知所措。
我将这种能够熟练控制背景处理和描写重点的小说称为“技术上写得好的小说”。
可惜的是,小说并不是光靠“技术好”就能写好的。
不过,技术上的问题,只要理解了其中的原理和结构,就能很快提高。
有些作者会问:「我想表达的东西很多,为什么不能全都写出来呢?」
为什么不能全都写出来?
为什么说那样写就不是小说,而是说明文呢?
这是因为那样做就失去了“看不见的镜头”的“运镜”,变成了强行灌输信息,让读者被动地接受所有信息。
相反,也有一些作者不知道该把重点放在哪里,所以只是简单地把所有描写都集中在中心,也就是所谓的“断句式写作”。这类作者的弱点通常在于“不知道怎么写战斗场景”、“写不好感情戏”,这也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控制故事的节奏和重点。
试着关注信息的控制、描写的顺序,以及如何引导读者的思考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