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取自《三國志·蜀書》漢昭烈帝劉備之言,劉備臨終前告誡兒子劉禪的話,勸勉他從小善累積,成就大善;同時也告誡他不要放任小惡,因為小惡會逐漸積累,最終鑄成大錯。
【勿以善小而不為】
不要因為善事太小而不做,比喻善事不分大小。
【勿以惡小而為之】
不要因為小惡無害而做惡,比喻壞事不分大小。
【劉玄德(劉備)怒鞭督邮】
明代羅貫中著作小說《三國演義·第二回·張翼德怒鞭督郵 何國舅謀誅宦豎》稱,劉備當上安喜縣尉,督郵前往巡察,沒有得到賄賂,便逼縣吏陷害劉備。督郵被張飛捆在馬樁上用柳條痛打。劉備趕來救他一命後,棄官帶關羽、張飛離開了安喜縣。督郵回報定州,申文通緝劉備。
在《三國志平話》,該督郵被命名為「崔廉」。
根據《三國志·先主傳》記載,督郵因為公事到安喜縣,劉備求見,不得入見,劉備徑直闖入捆起來督郵,打了二百杖,解下印綬系住他的脖子在馬樁上,棄官逃命。
《典略》記載:當時州郡接到詔書,有軍功官至長吏的人,應當裁撤,劉備懷疑自己在遣散人等之中。督郵至安喜縣,將要裁撤劉備,劉備知道了。
聽說督郵在傳舍,劉備想要求見督郵,督郵稱病不肯見劉備,劉備生氣了,於是回到治所,帶領吏卒再次到傳舍,闖入大門,說:「我收到府君的密令抓捕督郵」。於是劉備在床上把督郵捆請來,將出到界,解下印綬系住他的脖子,捆在樹上,用鞭杖打他百餘下,想要殺了他。督郵哀求,劉備於是放他走了。
【汝妻子我养之,汝勿虑也。】
意思是「沒事的,你死後,你老婆孩子我來養,你不用擔心的。」
所以「妻子」指的是「老婆孩子」。
而糧官「王垕」是小說《三國演義》及其衍生作品中的虛構角色,首次登場於第十七回,由羅貫中創作。該角色在正史中無記載,原型出自《三國志》裴松之注引《曹瞞傳》。
建安二年曹操征討袁術時,王垕任管糧官任峻部下倉官。因旱災導致軍糧短缺,奉命以小斛分糧引發士兵怨憤。曹操為平息眾怒,以「盜竊官糧」罪名將其斬首示眾,並承諾照顧其家屬。這一情節展現了曹操「酷虐變詐」的權謀手段,成為小說中體現政治權術的經典橋段。
作為文學創作中的工具性角色,王垕的悲劇命運最終成為曹操穩定軍心的犧牲品,其形象被用以突顯統治者的權謀與殘酷。
回到主題,由於曹操因以下典故而被現代世人視為「人妻控癖好」調侃著,甚至還成為代表如:「曹賊、曹氏宗親會」等等,所以妻子被誤解為只有老婆的意思。
張濟於197年因為進攻荊州牧劉表鎮守的南陽,中流矢戰死,不過張繡卻得到劉表的接納,接管了張濟的軍隊,佔據宛城,與劉表聯合。
此後,曹操率軍攻打宛城,張繡舉眾投降。「由於曹操好色,染指於張繡的嬸母—張濟之妻,將張濟之妻納為妾室」,張繡懷恨在心。曹操聽聞張繡心懷不滿,也密謀誅除張繡。張繡有一勇將胡車兒,曹操愛其驍健,於是賞賜金錢給胡車兒,張繡懷疑這是曹操收買叛徒的手段,遂決定先下手為強,襲擊曹操軍並擊斃曹操長子曹昂、侄曹安民與大將典韋,將曹操暫時驅逐出宛城地區,並於此後與曹操持續對抗。
【寧我負人,毋人負我。】
取自東晉時期孫盛的《雜記》,後裴松之引入到《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裡。
又後來明朝小說《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為了美化曹操梟雄的雄志形象更二改為「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部分還未確定的歷史中曹操只說了「寧我負人,毋人負我」,遠遠沒有演義中的那句霸氣,而且這句話還不是正史中記載的。
《三國志》中僅記載曹操逃走過程中,到過呂伯奢的家里,呂伯奢不在,呂伯奢的兒子想要抓捕曹操,曹操殺了幾人,騎馬逃走,並沒有記載「寧我負人,毋人負我」這句話。
陳宮是兗州東郡武陽縣(位於山東省與河南省之間)人,年少時與海內知名之士認識,當時董卓廢劉辯為弘農王而立漢獻帝導致天下大亂時,便加入曹操義兵陣營。
小說《三國演義》則以陳宮是東漢末年中牟縣縣令,捕獲被通緝的曹操,卻棄官隨其私逃。
曹操在兗州的時候殺了名士邊讓,此舉在兗州士人圈引起極大恐慌與不滿,有許多當地士人出逃,而陳宮則決定反曹。興平元年(194年),曹操東征徐州陶謙,使程昱與荀彧留守鄄城,其將領陳宮屯東郡。陳宮與從事中郎許汜、王楷共謀反叛曹操,陳宮說服張邈:「今天下分崩,雄桀並起,君擁十萬之眾,當四戰之地,撫劒顧眄,亦足以為人豪,而反受制,不以鄙乎!今曹操東征,其處空虛,呂布壯士,善戰無前,迎之共據兗州,觀天下形埶,俟時事變通,此亦從橫一時也。」張邈與弟張超及陳宮等迎呂布為兗州牧,據濮陽,郡縣皆應。
也就是陳宮兗州叛曹操迎呂布後的故事了。
【挾天子以令諸侯,又稱為奉天子以令不臣。】
(反正就是美化版的挾天子以令諸侯。)
最原始的意思是某一霸主挾制天子以掌控天下,並用天子的名義向天下諸侯發號施令,使天子淪為名義上的天下共主。
春秋時期,「夾輔周室」之說法最早出自《左傳·魯僖公四年》。魯僖公四年(西元前656年)春天,齊桓公以諸侯之師攻打蔡國,蔡國戰敗,於是齊國就攻打楚國,楚成王就遣使對齊師說:「貴國處於北海,寡人處於南海,是風馬牛不相及。何故貴國要涉入吾地?」,管仲回應說:「從前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說:『五侯九伯,你要征服他們,以挾輔周室。』,此處「挾」是輔助之意思,並非挾持、挾制之意。
戰國時期,張儀先後勸說秦惠文王(嬴泗)及秦武王(嬴蕩)東攻周(東周)室,挾天子以令於天下。
【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
《三國志·吳書·潘濬陸凱傳》裴松之注引《陸凱傳》中陸凱勸諫吳末帝(孫皓)的言論。
三國時期吳國大臣陸凱在勸諫吳主孫皓時引用此諺語,強調治國當以百姓生計為重,而糧食則是百姓生存的根本。
《東周列國志》第八一回:「臣聞『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今歲年穀歉收,粟米將貴,君可請貸於吳,以救民飢。」
也作「民以食為本」。
越王句踐聞吳王寵幸西施,日事遊樂,復與文種謀之。文種對曰:「臣聞『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今歲年穀歉收,粟米將貴,君可請貸於吳,以救民飢。天若棄吳,必許我貸。」
【王者以民為天,民以食為天。】
《漢書.卷四三.酈食其傳》:「王者以民為天,而民以食為天。」
君王重視百姓,百姓看重糧食;治國能需優先解決糧食問題,人民以糧食為生存的根本,得以穩固政權。
酈食其對漢高祖(劉邦)諫言:「臣聞之,知天之天者,王事可成;不知天之天者,王事不可成。王者以民為天,而民以食為天。」
【出師表】
出自北伐曹魏前,上表給季漢後主(劉禪)的奏章,於季漢丞相諸葛亮「出師表」之作。
目的乃目前局勢,勸勉後主劉禪要親近賢臣、遠離小人、虛心納諫、公正執法,以實現興復漢室的目標,同時也表達了諸葛亮對季漢的忠誠以及報答先帝(漢昭烈帝劉備)知遇之恩的決心。
【臣亮言: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宏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臣亮上奏:先帝創建帝國還沒成功,中途就過世了。現在天下分成三國,益州財力不夠、人力困乏,這實在是危急存亡的緊要關頭!然而皇帝身邊的臣子,在朝廷內盡忠職守不敢懈怠;忠誠的將士,在朝廷外捨身為國效命,這都是為了追念先帝特殊優厚的對待,想要報答在陛下您的身上啊!陛下應該擴大自己的見聞,廣泛聽取意見,用來發揚光大先帝遺留下來的德性,擴大仁人志士的勇氣;不應該隨便看輕自己,引用一些不合義理的事來作譬喻,以致阻塞了忠臣進諫的道路。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皇宮裡或丞相府中,都屬於同一個行政體系,賞善罰惡,不應該有不同的標準。如果有為非作歹、觸犯法令的,或是盡忠行善的人,就應該交給主管官吏去判定刑罰,用來彰顯您公正英明的政治作風,不應存有偏袒私心,而使得皇宮裡和丞相府中有兩種不同的法制。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歎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亮死節之臣也,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侍中郭攸之、費禕、侍郎董允等,這些都是忠良信實的人,志向忠誠,心地純正,因此先帝挑選提拔他們,留給陛下您任用。我認為宮裡的事,無論大小,都詢問他們,然後實行,一定能夠彌補疏漏,減少錯誤,得到更多益處。將軍向寵,品行賢良,處事公正,通曉軍事,以前任用時,先帝稱讚他「能幹」,因此大家決議推舉向寵擔任都督。我認為軍營裡的事,都向他詢問,必能使軍隊相處和睦,愚賢優劣都有適當的職位。親近賢臣,疏遠小人,這是西漢為什麼興盛的原因;親近小人,疏遠賢臣,這是東漢為什麼衰敗的原因!先帝在世時,每次和我談論到這事,都為桓帝、靈帝的失政而感到痛心遺憾!侍中、尚書、長史、參軍,這些都是忠貞信實,能為節義而死的臣子,希望陛下親近他們、信任他們,那麼漢朝的興盛,就指日可待了。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歎,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禕、允之任也。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課,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今當遠離,臨表涕泣,不知所云。】
我本來是個平民,在南陽親自耕種,只求在亂世中苟且保住性命,不想在諸侯間揚名顯達。先帝不因為我地位低下,見識鄙陋,反而委屈貶抑自己身份,三次到草廬來拜訪我,與我商量當時的天下大事。因此我內心感動激奮,才答應為先帝奔走效勞。後來正逢軍事挫敗,我在戰敗時接受任務,在危難中奉命謀劃,從那時到現在已有二十一年了!先帝知道我處事謹慎,所以在臨終時把輔助陛下這件大事託付給我。接受遺命以來,早晚憂慮嘆息,只怕先帝託付的任務不能成功,而有損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在五月帶兵渡過瀘水,深入蠻荒地區。現在南方已經平定,武器和鎧甲已經充足,應當獎勵率領軍隊,北伐平定中原,希望竭盡我低劣的才能,消滅曹魏,復興漢朝的天下,回到舊都洛陽。這是我用來報答先帝和效忠陛下所應盡的職責!至於衡量事理予以興革,竭盡心力進諫忠言,那是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人的責任。希望陛下把討伐國賊、復興漢朝的任務交付給我;如果不成功,就定我的罪,用來祭告先帝的在天之靈。如果沒有增進德行的嘉言,就應該責罰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人的怠慢,用來表明他們的過失。不過陛下也應該自我省察,向群臣徵詢治國的好辦法,考察採納正直的意見,深切追念先帝的遺詔,我蒙受恩惠感激不盡了。現在我就要遠離陛下了,在上表的時候,激動流淚不知道自己說了些什麼。
【唐三藏西游释厄傳】
是明代朱鼎臣编辑、刘求茂刊印的《西遊記》早期简本,又稱「朱本」。
也就是原型是唐僧法號玄奘的「陳禕」獨自一人去天竺(印度)求法的故事。
後來經過了各種(也就是孫悟空、豬八戒這些題材,東漢時期佛教開始滲入,元朝時期對佛教更熱愛而產生很多民間故事)的集合,後由吳承恩定行為後來二改的「西遊記」。
「西天」一詞也意旨為天竺(印度)。
「釋厄傳」的意思是指「消除災厄的傳說」或「化解厄運的故事」。
【混沌未分天地亂,茫茫渺渺無人見。自從盤古破鴻蒙,開闢從茲清濁辨。覆載群生仰至仁,發明萬物皆成善。 欲知造化會元功,須看《西遊釋厄傳》。】
取自吳承恩著作的明朝小說「西遊記」開篇詩詞。
【混沌未分天地亂,茫茫渺渺無人見。】
「混沌」一般的解釋是:我國民間傳說中指盤古開天闢地之前天地模糊一團的狀態。這個解釋有點讓人摸不著頭腦。查了查造字,混:三點水加上昆,是水勢盛大的樣子;沌:三點水加上屯,水勢聚集、下沉、流動不暢的感覺。所以,混沌,就有點像發洪水時候的狀態。這個就有點形象感了,就算沒經歷過發大水,電視上也見過啊。
這句話翻譯過來:混沌一片沒有分別的時候,天地都是亂的,說不清哪是天、哪是地。只是茫茫一片遼遠空渺的景象,這種景象無人可見。後面這句「無人見」,是指一般的人,而有一定功夫的禪定境界中的人是可以見到這種本初狀態的,要不然,這句詩怎麼寫得出來這種景象呢?
【自從盤古破鴻蒙,開闢從茲清濁辨。】
盤古,一般都會把他解釋為那位拿著一把神斧開天闢地的創世英雄。其實,盤古還可以這樣理解。盤,是盤子,盛放東西的器皿,表空間;古,是古代,表時間。所以,盤古是時間和空間的統一。
依後面這種理解,這句話可以解釋為:自從時間、空間產生的當下,就打破了這種鴻大蒙昧的混沌狀態,從此開天闢地,清氣上揚為天,濁氣下降為地,有了清氣和濁氣的不同分辨。
這句話還可以這樣理解:時間、空間一產生,清氣上揚,成為人的思想;濁氣下降,成為人的身體,從此,人就二元分離,心思飄飄忽忽,天馬行空;身體混混濁濁,粘滯沉重。常常讓人感覺心有餘而力(身)不足啊。
【覆載群生仰至仁,發明萬物皆成善。】
這裡的「發明」,「發」是生發,有先後之別,如種子發芽;「明」是顯明,比如成胎前,是隱暗的,成胎後,逐漸顯明,乃至出生成人。所以這裡「發明」可理解為「繁衍」的意思。
天在上面傾覆、翻轉,地在下面承載、不動。在天覆地載之下的群生,都要仰仗著天地的仁德,才能讓繁衍出來的萬物都能得到善的結果。
這句話如果從身心方面理解,就更明白了:人的思想總是喜歡東想西想、翻來覆去、折騰不停的,人的身體是起承載作用的,是不好動卻被思想折騰的,若是天地仁德,則身心合一,我們做事才能得到有善的結果。
【欲知造化會元功,須看《西遊釋厄傳》。】
造化,創造演化;會元,會合到本初狀態。
這句話意思是,如果想知道通過創造演化,會合到人的本初狀態的功夫,須要看《西遊釋厄傳》這本書。更通俗說,要想知道如何造化,就能見到本初如來(人的真心本來面目),須要看《西遊釋厄傳》。
【我命由我不由天】
乃道教用語,出自「悟真·絕句六十四首」。(這句很白話文,不用解釋,也知道啥意思。)
東晉道教理論家葛洪《抱樸子內篇》葛洪他自己也一度做過晉朝的中高級官員,但他最大的興趣是煉丹。他煉丹的目的就是為了成仙,在葛洪看來,神仙是一定存在的,人類的壽命也掌握在自己手中,他在《抱樸子內篇》卷十六《黃白》:「龜甲文曰:我命在我不在天,還丹成金億萬年。」
悟真紫陽真人張伯端《悟真·絕句六十四首》「藥逢氣類方成象,道在虛無合自然,一粒靈丹吞入腹,始知我命不由天。
道書《真氣還元銘》曾對這一宣言作了如下闡釋:「言人性命生死,由人自己。人若能知自然之道,運動元和之氣,外吞二景,內服五芽,動制百靈,靜安五臟,則寒溫饑渴不能侵,五兵白刃不能近。死生在手,變化由心,地不能埋,天不能煞。此之為我命在我也,不在於天。
《西升經》中《我命章》說:「我命在我,不屬天地。我不視不聽不知,神不出身,與道同久。吾與天地分一氣而治,自守根本也。」北周道士韋處玄注解說:「天地與我俱稟自然一氣之所性,各是一物耳,焉能生我命乎?我但去心知,絕耳目,各守根本之一氣,則與道同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