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話 自動販賣機前的她【圖】(2022-11-03 23:41)【2024-12-27 19:56 第四次修飾】

對於當事者而言,悲傷的事從發生到接受需要經歷一段過程(註1)。這次的事件對駿來說也是如此。


那場車禍事故雖然已經過去了數個月,駿依然難以完全接受現實。他時常在夜深人靜時回想起當時的情景,感到一陣無力與苦澀。雖然理智告訴他需要向前看,但情感卻深陷於過去的陰影之中。他只能在無奈與掙扎之間,嘗試慢慢消化這一切,尋找內心的平衡。


根據新聞報導,那輛肇事的小貨車竟然沒有任何駕駛者。而更令人震驚的是,車輛在事故發生前一個禮拜便已被報失,警方沿路調取閉路監視設備卻找不到任何可疑的操控跡象或人為痕跡。這成為一件撲朔迷離的懸案,至今調查只能以機械故障事件處理。


然而,這場事故帶來的傷痛無法輕易劃上句號。事故導致多人喪命,讓駿在鬼門關前僥倖撿回一命的同時,也感受到深深的愧疚與震撼。他不斷思索,為何是自己活了下來?那些無辜罹難的家庭又該如何面對失去摯愛的現實?每當他經過事故現場,看到那裡擺放著的花束和卡片,總有無數複雜的情感湧上心頭。許多市民自發前來哀悼,為那些受難者祈禱,希望他們能夠安息。然而,對於那些失去親人的家屬而言,這無疑是一場毀滅性的災難,痛楚可能一輩子也無法痊癒。


這起事件曾在社會上引起熱烈討論,媒體紛紛採訪目擊者,節目中不斷重播事故畫面,分析各種可能的原因。然而,隨著時間推移,公眾的關注逐漸消散,取而代之的是新的話題和事件。但對於事故的關係者而言,這一切才剛剛開始。他們不僅需要面對身心的創傷,還需進行長期的康復治療,定期回醫院進行檢查和追蹤復原情況。


令人驚訝的是,駿的身體恢復速度比醫療團隊的預期還要快。他的骨折癒合迅速,身體機能恢復進展顯著,甚至讓醫生們感到難以置信。但他的內心世界卻仍陷於掙扎之中,那些未解的謎團與難以釋懷的記憶,像一道無形的枷鎖,緊緊束縛著他。


「像是你自己的器官一樣,幾乎沒有排斥現象,真是少見!」


女醫師望著駿的檢查報告,語氣中帶著驚嘆。康復的狀況出奇地良好,甚至讓人難以置信,彷彿那場可怕的車禍從未發生過。


「只能說是奇蹟啊!居然完全沒有異常,也沒有留下任何後遺症。這種情況真的值得作為醫學個案來研究呢。」


駿點了點頭,表面平靜,心裡卻五味雜陳。當他起身離開診間時,女醫師那語帶驚奇的話語,以及她那略顯搶眼的身材,尤其是驚人的胸圍,竟一同在他的腦海中迴盪不去。他搖了搖頭,試圖驅散這些突如其來的分心念頭。


「算了,喝點飲料冷靜一下吧。」駿自言自語地說,決定換個心境。他沿著醫院的走廊,向自動販賣機的方向走去,心裡暗暗期待能抽中最近熱議的一款限量飲料。這款飲料上市後立刻引爆話題,社交媒體上的熱度居高不下,不少人甚至特地奔波各處,只為了能搶到一瓶。儘管上市已經幾周,熱潮絲毫未減,仍然穩居銷售榜的冠軍寶座。


在熙來攘往的走道上,與眾不同的氣質凸顯了她。


那是一名身著華麗洋裝的少女,秀麗的紅髮隨肩輕垂,襯托著她那精緻而美麗的五官。她嬌小的身影穿梭在人群中,卻絲毫不被淹沒。反之,她的衣著和氣場在人群中顯得格格不入。即使如此,她的目光始終專注在前方的自動販賣機上,彷彿周遭的一切與她無關。


駿站在不遠處,打量著她的身影,心中閃過疑惑:這是哪家的千金小姐,怎麼會出現在這裡?然而,少女站在販賣機前猶豫不決,目光在選項間游移,卻始終未下手。


駿稍微思索了一下,走上前投下硬幣,毫不猶豫地幫她按下了一個按鈕。


少女驚訝地抬頭看向駿,正欲說些什麼,卻被一聲清脆的「咯噹」打斷——販賣機吐出了一罐飲料。

駿彎腰撿起飲料,遞到少女手中,笑著說:「拿去吧,這就當我請妳了。如果妳不知道選什麼飲料,這可是現在最熱門的款式。有時候想買還得碰運氣,沒想到這台機器居然還有,今天運氣不錯啊!」


少女微微一愣,接過飲料,卻依然一語不發,只是用那雙明亮的眼睛直視著駿。


駿再次投下硬幣,試圖選擇同樣的飲料,但「缺貨」的燈號亮了起來。他無奈地聳了聳肩,只好改選了一瓶瓶裝可樂。


就在他打開瓶蓋準備喝時,少女的目光再度聚焦在他的手上,那雙眼睛滿是好奇。


「怎麼了?」駿被她的注視搞得有些不自在,出聲問道。


「那是什麼?」少女指著他手中的可樂,語氣中滿是疑問。


駿微微一怔,露出不可置信的表情:「妳沒看過可樂?」


「可樂?」少女重複了一遍,臉上寫滿茫然。


駿忍不住輕笑了一聲:「居然沒見過可樂……妳到底從哪裡來的?」他帶著些許調侃的語氣,隨即將手中的可樂遞給她,「這罐也給妳吧!嘗嘗看。」


少女接過可樂,像捧著一件珍稀物品般細細端詳,而駿的手機鬧鐘這時響了起來,提醒他該趕公車了。


「糟了,再不走就要遲到了!」駿急匆匆地說,向少女揮了揮手,「再見!」


他轉身小跑步離開,穿過醫院大門,向公車站牌奔去。少女則站在原地,低頭看著手中的飲料,眼中閃過一抹說不清的神情。


「這個要怎麼喝?」少女小聲低咕道,並好奇的看著寶特瓶。


但過不了多久,少女的身影消失在人群之中,外面的天空也逐漸黯淡了起來,像是他發生車禍的那一天......。

\\\\\\\\\\\\\\\\\\\\\\\\\\\\\\\\\\\\\\\\\\\\\\\\\\\\\\\\\\\\\\\\\\\\\\\\\\\\\\\\\\\\\\\\

註1:Elisabeth Kubler Ross, M.D.對死亡及瀕死者的心理 反應,歸納為五個時期:

●  第一期:震驚與否認(denial),「不可能是我!」 

● 第二期:憤怒(anger),「為什麼是我?」 

●  第三期:討價還價(bargaining),「天啊!只要 我能痊癒,我就⋯⋯」 

●  第四期:憂鬱(depression),「唉!是的,就是 我!」 

●  第五期:接受(acceptance),「好吧!我已準備好了。」 

這五個時期,可能不規則的重複出現。譬如 有人經歷第一、三、四期,第一、二、三、四期循環,最後鬱鬱寡歡,甚至自殺了結一生。 

面對親人的死亡,John Bowlby有另外一套理論,指出死亡是生命中最大的失落(Loss),其情緒反應包括四個階段: 

● 第一階段:麻木(numbing) 

● 第二階段:思慕(yearning) 

●  第三階段:解組與失落(disorganization and despair) 

●  第四階段:重組(greater or less degree of organization) 

有興趣可以自行搜尋相關資料。

\\\\\\\\\\\\\\\\\\\\\\\\\\\\\\\\\\\\\\\\\\\\\\\\\\\\\\\\\\\\\\\\\\\\\\\\\\\\\\\\\\\\\\\\ 

原版的圖(下片第一張)不刪除  外加新圖(下面第二張)   挑自己喜歡的


你的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