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度過黑暗幽邃的殘酷一天,總算迎來明媚的早晨。
在該次事件中死亡的村民皆已下葬。讓人意外的是,死者並不多。每當殺戮的號角吹響,莫妮卡都會及時出現。死傷皆在擴大前遭到抑止。
值得一提的是,【哥布林王】帶著部下入侵教會所殺的村民,還不如最初襲擊時的一半人數。因為從〈化石靈棺〉的封印中解放的【惡行惡報】無意識的消滅帶有惡意的敵人......入侵的怪物們。抑制了【哥布林】群的行動。
因為是信仰較深厚的村子,就職回復系職業的人數比例稍多。下級職難以參與戰鬥,不過要保住受傷者的性命已經很足夠了。傷亡得到控制。
若冷酷無情的只計算數字,整個事件造成的人命損失約四分之一。
四分之三的村民活了下來。四分之一的村民死了。
死者最終都會被送往一個地方,墓地。但是與王都的市民不同,埋葬場所與其說是墓地更接近墓場,相當簡陋。
村民為死去的親友們祈福,舉辦了葬禮。施加防止變成不死生物的處置後,葬禮很快便結束了。和地球那邊因為習俗等理由久得發慌的葬禮式不同。
在造物主制定的環境中,理者的生命十分卑微,輕易就會死去。
見慣不慣的他們自然學會有效率的處理死亡。
葬禮結束後,仿效著先行離開村子的〈主宰〉們及莫妮卡,村民們很快便回到了生活中。
清點死者、選出新領導者。生活的艱難正催促他們趕緊跨過那一條崁,去往新生活。
「……哥哥」
葬禮結束之後,仍有一位少年待在那,靜靜看著死去村民所在的墓地,其中也埋藏著少年的兄長,萊林斯的屍體。
少年、萊特沒有流眼淚。
親戚說他是堅強的孩子,鄰居說他是勇敢的孩子,
仍活著的外祖父母說他長大後應該繼承村中教會的營運。
大家都認為他奇蹟似的活了下來。
是美談。是神明的庇護。
(只是、沒能一起死去罷了)
少年還活著。因為沒有人叫他去死。
少年沒死掉。但是沒有人叫他別死。
明知村中有危機,卻仍想回到村裡。
要是最愛的家人會死、至少要在身邊......寧願一起死去。
他原本是這麼想的。
萊特也不清楚為什麼自己還活著。
或許終究只是幼稚孩童一時衝動的想法。
「......」
萊特手中抱著一本書,那是萊林斯死時放在身上的書,同時也生前就一直帶在身上的東西。萊特吵過幾次要兄長讓自己閱讀卻從未借閱成功的經書。
看著封面的『✧』圖案。
神箴教的象徵。神箴教的經書。白色星十字的教典。
至今已被貶為邪神的神箴教,頌讚其神明偉大的書籍。話是這麼說,不過萊林斯並非邪教徒,從來不講道神箴教的教義,一舉一動都像個正常人。思考方面也是,甚至比村中一些大人更加理性、能客觀地的看待事物。
隨身攜帶這本書大概是為了樹立教會方的權威。
做做樣子、充當衣物裝飾品,帶在身上用來給別人看的。
「......好舊喔」
乍看下裝訂完好,沒有污漬,但拿在手中才發現經書比想像中的還要陳舊,或許有使用【司書】的職業技能來保養書籍、延長書本壽命。
萊特翻開書頁。
「?」
翻開。
再翻開。
再再翻開。
再再再翻開。
「什麼都沒有?」
封面後幾頁通常都是空白的。
無關種類,部分字典、圖鑑、經書。故意留白很常見。
只不過翻了幾十頁都是白的,一口氣翻過一半仍然沒有變化。
粗糙的枯黃色紙張上,一個字、一個詞都沒有。神箴教的神字都沒看到。有著"記述之神"、"文字之神"美稱的造物主,頌讚其偉大的經書上,竟然是一片慘白。
"感到疑惑的少年歪了歪頭,說了聲「好奇怪」。"
「好奇怪......嗯?......?」
冒出了文句。
意義不明的文句。
"下一刻少年瞪大了眼睛,他的名字是萊特,繼兄長萊林斯之後翻閱經書的理者,只是一屆村民、不持有職業的幼童。因此神明的視線從未關注過他,直到這一刻為止。"
「欸?欸?什、什麼!?」
既非視覺亦非聽覺。
硬要從五感中選擇一種的話,或許是觸覺吧。
萊特感覺到自己的存在,被寫入記述之中的觸感。
"少年對於被神明選上一事感到驚愕,甚至足以撼動家人過世的悲痛之情,既非幸運亦非厄運,若稱為命運又未免過於矯情。事已至此,已失去回歸日常生活的選擇,將來只能踏上坎坷的道路。"
「???」
不以文字、不以聲音,在內心浮現的『無形敘述』客觀的描寫出當今的狀態。
客觀?原本想說是客觀,但這怎麼看都是主觀。並非第三人稱,而是第一人稱。
"僅憑自身的意願做出選擇,萊特從故事外的配角搖身一變,作為登場人物加入其中。"
「欸?我?」
敘述不斷浮現於紙上。
單方面的敘述,有某個透明的存在以現在進行式寫著文章。
一個字、一個字。一筆一畫寫下能成為敘述的文字。不只浮現在書本內,也跟著出現在萊特的內心之內。
就述文句進入了大腦,但沒有去理解的餘裕。
既像聲音、也像文字。這是一種猶如閱讀的奇妙感受。
"難以表達的感受,不過從小受信仰薰陶的村民少年可以抵達答案。"
「我、我不知道啊?」
自我中心。自我主義。
無法認同除自身以外的觀點。
絕不承認第一人稱的第三人稱。理應是客觀、理應是廣眾的觀點。卻又攜帶個人好惡及成見,那充斥偏袒思想的情緒化字眼,這般不講理的單一偉大存在。少年是知道的。
「怎麼可能......有這種事」
"愕然與恐懼壓制住混亂,少年已然抵達真實。"
認為自身意志高於一切,區區人類的思想無關緊要,祂單方面灌輸文字。
裝得像是世界上只有自己能發表意見,有時還會代替登場人物表達想法。那正是故事中的登場人物們最為厭惡、憎恨的傢伙。
絕不讓人們獲得幸福,還會特意欺負登場人物,且不會感覺到罪惡感的究極惡。
讓白雪公主吃下毒蘋果。令賣火柴的女孩凍死。害愛麗絲墜入大洞。比書中登場的反派角色還要惡劣,故事真正的罪魁禍首。
無比自大,用字用詞彷彿神明......實際上確實是神明。
"村民少年顫抖著,緩緩道出造物主其中一個名諱。"
「──諾黛特......大人?」
──理者們的神明。
他她牠它。
祂。祂。祂。
"──那個筆名已經很久沒用了"
"──現在是諾茵"
神明貼心地刪去句點、更標上發音。
並非神明藏於細節。而是神明藏於書內。
或許魔鬼藏於細節也能通用。畢竟是邪神。
其實也沒隱藏,因為名字從一開始就寫在封面上,看吧,就在標題旁。硬要在所有物上寫名字的壞性格,不愧是邪神。
「......」
閱讀、咀嚼文字。
所謂文字,可以自己看,可以聽別人說。
但是故事,光用『看的』、『聽的』是不夠的。
需要認識、需要認知。藉此讓神明進入內心。
"神明已然決出祭司人選,湊巧存活的少年村民,他已從這樣的代稱中得到解放,他的名字是萊特。"
因為是文字,感受不到記述者的語氣。
一百個人閱讀,就能得到一百種感想。
可是萊特生不出半點感想。像是沒有下一頁的書。
"──提問"
「神明、大人?」
"偏離主線的字裡行間之中,神明降下神諭。"
"──你願意拯救世界嗎?"
萊特沒有回答。
理者的神感到滿意。
"如此一來,便改變了一位登場人物的人生,為了於終將到來之時顛覆局面,在事件結尾,撰寫者毅然填入伏筆。"
不需要篇章數字,因為此處是字裡行間。
頁面和頁面之中,造物主埋下無人知情的伏筆。
"此處非本篇。作家並非登場人物。終究只是字裡行間。"
"無需To be continued。"
○【箴書藏神】
(NωO)<神箴教的聖物
(NωO)<"造物主"傳遞神諭使用
(NωO)<《鑑定》結果是普通的書
書中不太普通作者的登場?
直接与神明「对话」,感觉莱特少年的san值要掉光了。
这位神明(<写作家>)没有完全放弃自己的世界(作品)吗?
想起《永不結束的故事》(The Neverending Story)
很努力想把作品(世界)奪回來。
但也只是想而已。